巴金森病無法治癒,九成以上為原發性巴金森,找不出罹病原因,在治療上是一段長達20年以上的漫長旅途。病友除透過藥物、非藥物、手術治療等改善動作障礙,那些易被忽略的非動作障礙症狀,如失眠、嗅覺喪失、便秘以及憂鬱、焦慮等情緒變化隱而不顯,治療的旅途上須兼顧身、心治療照顧。
憂鬱的巴金森病 看不出來的情緒障礙
巴金森病不亞於阿茲海默症,是第二常見的神經退化性疾病。台北榮民總醫院一般神經科主治醫師蔣漢琳說,巴金森病是因大腦中不正常的蛋白質累積,導致神經傳導物質多巴胺不足,促使運動神經調節的迴路失靈,動作因而出現障礙,在執行上難以精準。
而除了多巴胺以外,其他的神經傳導物質也會被影響,因而會產生憂鬱、焦慮等情緒症狀,卻很難令人直接聯想成與巴金森病相關。
巴金森病表現多樣 綜合評估治療組合
巴金森病愈早介入治療,能改善動作緩慢、手抖、肢體僵硬等動作障礙症狀,維持運動的正常功能,保有較長時間的生活品質,延緩失能。蔣漢琳表示,巴金森病的治療,目前有四類型藥物,皆以維持多巴胺的量與持久為主軸。
第一類藥物為直接補充多巴胺、第二類為多巴胺接受體促效劑、第三類為阻止多巴胺代謝的分解酵素抑制劑,第四類為與其他神經傳導物質相關的藥物。
蔣漢琳說,巴金森病患者症狀表現多樣,有些病友手腳不會顫抖、肢體不會僵硬、有些病友會提早出現步行障礙問題,或已伴隨失智,或同時有情緒低落等憂鬱狀況,多巴胺接受體促效劑雖可稍微改善病患情緒,但如憂鬱較為嚴重,一種藥未必足夠,整體治療仍會依據藥物作用與副作用、年齡,或考量非動作礙障症狀、病患的耐受度等進行組合。
考量病友的身心狀況,憂鬱、焦慮等非動作障礙症狀,有時會伴隨著動作障礙症狀出現,有時會在更早期,於動作障礙尚未出現前,病患就有憂鬱情形。隨著病程愈到晚期,部份病患出現精神、失智等狀況,與家人溝通出現障礙、藥物遵從度降低,照顧者需花費更多精力進行長期照顧。
勿隨意停藥減藥 白白犧牲蜜月期
其他治療方式,則包含非藥物治療如運動、復健等,或當藥物治療過了「蜜月期」,病友最擔心藥效區間變窄,藥效愈來愈不穩定,如當藥物濃度太高可能出現異動症,或當藥物濃度太低,身體想動卻動不了,突然斷電卡住,稱為「開關現象」。
當治療出現開關現象,蔣漢琳說,部分符合條件的病患會開始考慮是否進行深腦刺激術,手術會於大腦植入電極和在左前胸皮下處植入電池刺激器,透過持續性的電刺激,減緩開關現象的發生。
蔣漢琳說,由於初期藥物治療能大幅改善動作障礙症狀,能有好的生活品質,病患會有一段甜美的蜜月期,大約可維持五年的時間。但若未及早診斷、延遲治療,或自行調整藥物劑量甚至停藥,症狀將持續惡化,也會犧牲掉前半段的蜜月期,提醒病友勿隨意調整用藥,也呼籲民眾對巴金森徵兆提高警覺。
巴金森手指操 簡易自篩快速判斷
巴金森病包含十大徵兆,民眾可透過檢測量表自我評估,並觀察自身與家人在日常動作上,是否有不對稱的肢體變慢,或身體有無僵硬狀況,及休息靜止時手腳是否會不自主地顫動等,並不忘關心家人情緒狀況。
為鼓勵自我篩檢巴金森病,台灣動作障礙學會建議50歲以上民眾,可透過簡單的「巴金森手指操」自我檢測,將右手伸直後打開手指,上下手指輕碰25下後,再換左手做,過程中如速度改變、動作變慢、停頓打不開或開合大小改變,可進一步確認後至神經內科就醫。
蔣漢琳說,巴金森病雖無法治癒,但透過藥物、非藥物或手術治療等,病友的治療旅程已有長達20年、甚至30年的例子,鼓勵病友遇到藥物問題、開關現象時,積極與醫師討論、調整用藥。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