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早安健康/藍若水報導】現年49歲、曾多次來台參與安麗盃賽事的韓裔美籍撞球明星李珍娜(Jeanette Lee),憑著精湛球技、氣勢和亮麗外型被封為撞球「黑寡婦」曾在多項世界級賽事中奪冠,但因脊椎痼疾休養而退離球場後,卻在近日傳出罹患卵巢癌第四期的消息。
親友引述醫師的診斷,「珍娜的狀況,可能剩不到一年的時間。」噩耗震驚球壇。雖然病情不太樂觀,但李珍娜對自己的病況選擇勇敢面對,為了年幼的三位女兒,決定透過常規方式積極治療。
女星、立委皆承受沉默殺手之苦 社會結構改變致使卵巢癌年輕化
許多名人也曾受卵巢癌之威脅,因演出本土劇《甘味人生》打開知名度的女星李沁凝(現改名李悅),在31歲、衝刺事業最佳時期之際,被診斷卵巢癌,不得不擱下演藝工作專心抵抗癌魔,過程中得忍受化療導致的昏沈無法思考,甚至睡上一整天的副作用,還要克服人工血管的不適感及外人眼光,前後歷經9次化療,目前狀況穩定;此外,形象嗆辣、敢言的前立委邱議瑩亦曾檢查出罹患卵巢癌,幸好還處於早期階段,接受治療後恢復良好。
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婦產部主任劉偉民援引院內的統計,指出二、三十年前,卵巢癌好發於55歲以上中年婦女,但根據近13年收治430至450名卵巢癌患者當中,已高達37.8%患者小於40歲。
對此,劉偉民表示,主要原因應是跟社會人口結構改變有關,台灣女性晚婚、生育率少,卵巢每月排卵無法休息,因此提升罹癌風險。
初期易忽略、誤判 75%患者確診已三期
事實上,卵巢癌不是容易察覺的婦女重症,以生理構造來看,北投健康管理醫院沈彥君主任醫師表示,卵巢位於骨盆腔深處及體積小,腫瘤早期形成時難以察覺,加上初期幾乎無症狀,因此很容易被忽略,約75%的患者發現時已經是第三期以上。
另外,就徵狀來判斷,台大醫院婦產部主任鄭文芳指出,除了初期症狀的不明顯,另一問題就在於卵巢癌的徵兆相似腸胃道疾病,如腹部脹痛、便秘、腹瀉,或是因為壓迫膀胱而頻尿,造成患者多認為是腸胃道系統毛病,反延誤就醫時機。
卵巢癌有6大高危險群!如何避免可怕婦癌侵襲?下一頁看更多醫師建議
6類高危險群 有家族遺傳病史更該當心
沈彥君主任醫師提醒,以下6種特性族群,容易罹患卵巢癌的高風險群:
- 年齡超過35歲以後生子、未曾懷孕或不孕的女性:荷爾蒙及排卵因素可能增加罹患卵巢癌的風險。
- 初經來的早(12歲前)或停經較晚(55歲後)的女性:初經太早或停經太晚的族群,卵巢在一生中的活動時間較長、排卵次數較與一般人多,也會增加罹患卵巢癌的危險性。
- 家族史:家族中(母親、姐妹)有乳癌或是卵巢癌病史,罹患卵巢癌機率也會增高。一般女性罹患卵巢癌的機率約1.4%,若有家族史的族群機率則會上升到3%至5%。
- 肥胖:BMI指數>30的女性。尤其是喜愛吃高油脂的族群,易造成體內脂肪過度堆積,容易誘發乳癌及卵巢癌。
- 停經後荷爾蒙補充:荷爾蒙的補充劑量及長時間的補充,雌激素過度刺激也會相對增加風險。
- 子宮內膜異位瘤患者(巧克力囊腫):子宮內膜異位症引起異位瘤的女性,發生卵巢癌的風險是一般婦女的2至3倍。
桃園市敏盛醫院副院長、乳房外科醫師江坤俊表示,卵巢癌高風險群中,有家族遺傳者需要特別注意,不僅是家族中有卵巢癌基因,乳癌和大腸癌家族病史也需要留意。他解釋,因為乳癌、大腸癌和卵巢癌有共同基因,罹患其中1項,會提高其他2項癌症的罹患機率。
定期抹片篩檢時額外進行骨盆腔內診 增加早期發現卵巢病變機會
卵巢癌的治癒率與早期發現呈正向關聯,第1期卵巢癌5年存活率可達80%,但第3、4期降至25~30%,隨著藥物、手術的進步目前可提升至40%,
根據國泰綜合醫院網站資訊顯示,卵巢癌雖不比子宮頸癌來得普遍,卻居冠婦科癌症死亡排行榜,可歸因於早期症狀難發現,又無法比擬子宮頸癌篩檢診斷效性,且觸診還需等到腫瘤大到10公分以上,才能從腹部摸到,通常發現了也多處於末期階段,死亡率自然較高。
2009年美國針對3萬多例健康女性進行的前瞻性研究表示,每年一次抽血檢查CA-125及陰道超音波,連續4年後共計發現89例卵巢癌,其中60例是由篩檢發現,29例則是因各種不同症狀求醫後發現;值得關注的是,這89例患者中,72%診斷時已是第3、4期。該研究結果揭露一件事實:現有的定期追蹤篩檢工具,無法有效找出早期卵巢癌。
儘管如此,女性也無須惶恐或束手無策,臺大醫院婦產部主治醫師、臺大醫學院婦產科教授陳祈安表示,建議每年進行例行性的抹片篩檢時,可順便做骨盆腔內診,若有發現卵巢腫瘤的跡象,則再進一步做陰道內超音波;若是停經婦女可藉用來追蹤卵巢上皮細胞癌的抽血檢查CA-125,以參考其數值升降判斷卵巢癌。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