濕地面積8點5公頃的桃園大嵙崁人工濕地,搭配截流系統設施,改善大溪鎮埔頂地區埔頂大排水溝渠每天約1萬噸的生活汙水,有效改善水質,並且富有三生(生態、生活、生產)及三育(復育、保育、教育)的概念,提供一處親近自然兼具生態觀察的好去處。(李明朝報導)
桃園市政府環保局表示,大漢溪大嵙崁人工濕地是在大溪區河濱公園南側的高灘地,包含了第一密植區、開放水域、第二密植區及生態池;第一密植區,共分成小區及大區,小區以種植耐汙性的水生植物如天藍鳳眼蓮,形成高覆蓋度環境的處理單元,利用植物的莖葉覆蓋水域,以擴充水體中厭氧區所佔的體積,吸附汙染物質,以去除污水中的生化需氧量及懸浮固體。 大區以挺水性水生植物為主,如埃及紙莎、鹼草、野馬蹄及水竹芋,由水生植物的葉面、根系及土壤內微生物進行淨化作用,去除水中污染物以進行第一階段的水質淨化。開放水域,種植沉水性植物如紫芋頭、水蘊草、小傘草及水金英,以營造高溶氧、多生物的環境,以物理性沉降,及生物性的耗氧消化為主,因此具有含硝化菌轉化硝酸鹽類功能。
環保局表示,第二密植區,以開闊的淺水域,再次密植挺水性植物如香蒲、菖蒲及荷花,利用密蓋水面的枝葉,阻隔空氣中的氧氣進入池水中,使水池的溶氧值降低,營造脫氮菌生長所需的無氧環境,使水面區硝化菌轉化的硝酸鹽再轉化為氮氣。
環保局表示,大嵙崁人工濕地為表面流式人工濕地,由水池、土壤、水生植物所組成,藉由轉化、吸收、物理及生物等作用機制來淨化水質,可有效削減廢水的生化需氧量達65%、懸浮固體60%及氨氮50%,每年預計可削減生化需氧量64.1公噸、懸浮固體物72.3公噸、氨氮5.1公噸,有效淨化排放至大漢溪的汙水之功能,並可營造生物棲息環境。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